“赤脚踩茶”引争议,“传统工艺”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赤脚踩茶”引争议,“传统工艺”为何消费者不买账?

7阅读 2023-06-05 01:44 快讯

摘要:

人们对于“赤脚踩茶”反感的背后,不仅是对现代标准向古法工艺让渡的反对,也是对当地茶叶产业从事者面对舆论负面反馈时盲目自信的不满。

图:茶农打赤脚踩茶

来源:网络

不久前,一位短视频博主发布的一段视频引起网友热烈讨论:湖南一村民扶着凳子,赤着双脚反复踩捻茶叶,制作当地特色的“烟茶”。在视频中,用脚踩茶叶的村民告诉博主,踩茶是为了让茶叶更细。

图:“赤脚踩茶”视频曝光后的话题关注度

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视频曝光后,网络关于“赤脚踩茶”事件的讨论热度迅速高涨,单日最高媒体曝光量超过600篇。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此事件的网络讨论情感分析中,正面色彩仅有0.14%,中性和敏感占比超过99%,几乎是一边倒的反对。网友纷纷表示这样的茶叶不敢喝;更有人直言,“赤脚踩茶”令人联想到了曾经“脚踩酸菜”事件,如此方式生产出的茶叶不仅让人不忍直视,更使大家质疑其食品卫生安全。

图:“赤脚踩茶”话题关注情感占比

数据来源:人民众云

赤脚踩的茶,你敢喝吗?

舆情爆发后,湖南平江县当地茶农立马出面解释,表示在茶叶揉捻机等机器出现以前,手揉或脚踩是常见的食品辅助加工方式。茶农称,有人认为手揉不如脚踩有力道,于是一些茶农才用脚揉茶,村里的老人家甚至认为用脚揉捻出的茶叶才是正宗的。按照传统,制茶前要烧香拜茶神,而且制茶人还要用香灰洗脚,保证脚的干净。也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这的确是记忆中的传统,“小时候经常看外公做烟茶,这是一道传统工艺”,“春茶可以用手揉,夏茶是要用脚踩,做出来的苦涩感和茶叶的条索形状会控制得更好。”

据悉,茶叶揉捻是鲜叶杀青之后的制作工序,借助外力使茶青成条,同时破坏茶鲜叶细胞组织,使茶叶内含物质附着于茶青表面,这样有利于茶叶外形成型,也容易冲泡出好喝的茶汤。揉捻分人工和机器揉捻,人工揉捻也分手揉和脚揉。有记者调查发现,在湖南的很多地区以及广西桂林、江西宜春等地,确实都保留着这种脚踩制茶的方式。

这种传统制茶工艺不乏支持者。一部分人表示,只要保证脚是干净的,茶叶也符合卫生标准,能保证食品安全,尊重传统也无可厚非。《齐鲁晚报》也就此表示,对消费者来说,包括卫生标准在内的整体品质才是判断茶好坏的标准,因而只要检测符合目前的卫生和安全标准,那就不妨允许这种传统延续。另外,在谈及脚踩茶叶的流向时,平江县烟茶非遗传承人周科学声明,脚踩的茶现在大多都只送给亲戚朋友或当作自用茶喝,市场销售的茶叶已使用机器揉捻,有正规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但绝大多数人眼中,无论茶叶质量和卫生是否达标,制作过程带来的强烈感官冲击都让人对产品难以接受。搜狐新闻认为,除了深知当地制茶传统并且对此欣然接受的茶客老饕,一般消费者恐怕很难不产生生理不适。当地对于这项工艺的解释只是说明了用脚踩茶的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照顾消费者的观感,光靠这个说法,确实难以抵消脚踩茶叶的画面冲击。

在反对者看来,一方面,“传统”不能和落后划上等号,消费者作为掏腰包的人也没有保护传统的义务。《南方日报》强调,食品加工工艺发展到今天,传统工艺并不代表高级,更不因传统而具有天然合理性,反而需要补上特定时期检测工具不足、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漏洞。另一方面,茶叶制作流程中的机器揉捻工艺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吴锡端也表示,现在市面上的茶叶基本上都是用机械揉捻,且实践证明揉捻机确实比人做得更好一些。可以说在现代标准化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下,用脚揉捻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在传播方面,用“传统”做营销点无可厚非,但无论是短视频博主拍摄的茶农,还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烟茶企业负责人,都没有提前考虑到网友会有关于茶叶卫生方面的疑虑、没有在视频中及时做出解释,反而“自说自话”,一再强调“这是传统制茶工艺”,最终激发出了意料之外的负面舆情。云南网表示,如果不能及时给出令人信服的原由,光是重申“脚踩”之前要做什么、“脚踩”出来的茶叶售价如何,非但不能弭除舆论质疑,反倒会给当地茶叶产业继续带来负面冲击。

即便是传统工艺,只要作为产品进入市场销售,那就要接受消费者的审视和市场的检验。在销售时,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选择权。如红星新闻评论所说,销售的前提是足够透明,理想的状态是清晰标注其工艺,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判断,如果消费者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脚踩茶,事后知道了可能就更容易情绪反弹。消费者充分知情后,也会自己用脚投票,“觉得只有用脚揉捻出的茶叶才正宗的,不妨用自己的消费守护传统;而不放心这样的工艺,市面上也多的是机器制作的茶叶”。

也有媒体直接指出,与其一再强调“传统工艺”,倒不如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极目新闻指出,脚踩茶叶未必一定存在食安问题,但还是应该以消费者的感受为导向,改进改良才是。标准化的生产,就是要杜绝各种食安漏洞,这样才能赢得市场。

制作有标准,宣传用巧劲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卫生和安全都有很高要求。《南方日报》提出,人们反感用脚加工食品,本质上是在拷问食品安全和卫生。那些公众包容度较高的脚踩加工食品,脚踩后往往有高温杀菌、除臭、卫生检测等必要的后续环节。换句话说,脚踩没有原罪,若食品最终能达到相关标准,也能为传统工艺正名。当地的茶叶生产企业应该更加关注消费者的意愿,了解消费者对于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的态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从制作方面来说,茶叶企业应该首先尊重大多数消费者的喜好,使用现代化、标准化的方式生产,并对生产过程、安全标准等指标按按照规定公示。在宣传上,首先要摒弃“传统即珍贵”的片面观念,既然大部分销售的茶叶都是现代化茶厂用机器标准化制作的,就应该明确回应消费者疑问。“平江烟茶”的从业者、尤其是当地产业龙头企业,更要主动作为,及时辨明舆论风向,积极“自证清白”。如果想要在传播中保留传统的印记,可以改用人偶、动画等拟人化的形式还原踩茶场面,用可爱、趣味的元素来增加大受众的接受程度,既达到了宣传传统工艺的效果,也不至于招致消费者的质疑和反感。

舆情回应切忌傲慢自负

人们对于“赤脚踩茶”反感的背后,不仅是对现代标准向古法工艺过分让渡的反对,也是对当地茶叶从业者面对舆论负面反馈时盲目自信的不满。面对舆论的反对声音,当地行业不但没有做出符合消费者期望的回应,反而顾左右而言他,一味强调人工制作更费时费力,在采访时表示“人工制茶要花12个小时才能制作10斤烟茶,一斤人工揉制的上好‘烟茶’市场售价在1000元至1600元,机器制作的便宜很多”……话语中透露出“人工制作的茶叶更高级”的言外之意,难免让人觉得固执且傲慢。在大多舆论事件的回应中,面对违反大众认知的事实,如果强硬坚持,只会激发维度更广、效应更长的次生舆情,将负面影响扩大。

“平江谷雨烟茶”是当地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2020年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此次“赤脚踩茶”舆情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导致影响品牌声誉和地方形象,对当地的后续产业发展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与其执拗于解释工艺的特殊性和合理性,不如由官方出面,对茶叶生产流程、检测标准、产品流向做出正式、权威的解释,并针对争议做出相应改良,以此来挽回品牌声誉和地方形象。2022年湖南岳阳土坑腌制酸菜事件中,虽然也有专家称土坑也是传统工艺,但当地也迅速叫停了野外的土窖腌制池,新建了全新的标准腌制池,工人也全部穿胶鞋作业,此时邀请媒体再度探访,树立干净、整洁的观感,也在慢慢赢回消费者的心。

传统不是守旧的“挡箭牌”

近年来,“传统工艺”成为匠心、细致的代名词,许多商家用“人工打造”“手工制作”作为商品和品牌卖点,吸引了不少消费者,部分消费者甚至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价格。

但也应看到,“传统”不应该成为忽视产品标准和消费体验的“挡箭牌”。如@中国三农发布评论指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传承和保留下来很多传统制作技艺,许多传统都是因为受当时、当地、人力、物力和认知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微生物检测等指标数字,其深层更是对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追求。因此,对打有“传统”印记的事物一定不能盲目宣扬、赞颂,和食品卫生有关的行业,“传统”更不是守旧的理由。对于有悖于现代消费者观感和食品卫生标准的老工艺,也应该与时俱进,更好地尊重和满足当下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研究员 甘怡淳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湖北茶界茶技薪火传承——段氏茶门收徒仪式隆重举行

下一页:普洱茶投资分析:市场还是那个市场 但逻辑已经变了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